小贷《新规》解读
《新规》聚焦小贷行业发展和监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细化监管规则,压实地方监管履职,为行业乱象整顿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将对小贷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预计未来在一系列严监管举措的催化下,小贷行业仍会持续面临洗牌和出清。 事件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或“《暂行办法》”或“《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征求意见稿》在 2020 年 9 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原银保监办发[2020]86 号)(以下简称“86 号文”)、2020 年 11 月原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网络小贷暂行办法》”)等前期制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汇总、增补、修订和细化完善,监管力度有望进一步强化;《新规》内容主要涉及业务经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同时废止 86 号文。
中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特别评论作为一向低调的普惠型金融机构,小贷公司曾在“支农、支小”,促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上功不可没。但伴随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竞争加剧和自身能力禀赋的限制,小贷行业风险管理难度日益增大。自 2015 年之后,小贷行业步入深度洗牌、快速出清阶段,9 年间机构数量缩减近 40%;同时,随着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行业内机构展业方式、获客渠道和运作模式变得更加多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
我国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始于 2005 年,作为多层次信贷市场的重要一环,小额贷款行业因定位于“小额、分散”,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农户和个人消费者,成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直以来,头部网络小贷公司以及一些在特定产业领域深耕的小贷公司凭借其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在服务下沉市场和长尾客群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小贷公司因存在经营管理粗放、信用风险偏高等问题而被市场淘汰,行业内过度营销、不当催收、违规收费、租借牌照等乱象时有发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统计,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由 2015 年 9 月末的最高点 8,965 家下降至 2024 年 6 月末的 5,428 家,9 年间机构数量缩减幅度接近 40%,“清退”早已成为行业常态;行业贷款余额由 2017 年末的最高点 9,799.49 亿元下降至 2024年 6 月末的 7,581.41 亿元;行业实收资本由 2018 年 9 月末的最高点 8,464.58 亿元降至 2024 年 6 月末的7,213.27 亿元,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由 2015 年末的最高点 11.73 万人降至 2024 年 6 月末的 4.70 万人。经过漫长的整顿,洗牌仍在持续。预计经过多轮出清后,最终大浪淘沙仍生存下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望迎来良好的业务挖掘空间。
从区域分布来看,小贷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区积聚效应。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广东、重庆、江苏、浙江和四川五大省份的小额贷款余额合计占全行业信贷规模的 51.05%,主要得益于上述省份对当地小贷公司发展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同时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对小额贷款的需求也比较旺盛。而西藏、宁夏、青海、贵州、云南、海南、新疆等地由于经济活跃度相对较低,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及信贷余额均较少,小额贷款渗透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