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上市公司也可发行可转债,发行人以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主证监会 2020 年 12 月发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规定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发行可转债,即非上市公司也可发行可转债。实操中也有少数非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多在地方股权交易中心或者三板(股转系统)上市发行交易。
国内首只可转债诞生于 1992 年(即“宝安转债”),起步较早,但早期可转债市场整体发展较慢、乱象频出,2017 年政策大力支持下可转债市场快速扩容。2017 年证监会对再融资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了对定向增发的监管要求,同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可转债等其他产品进行再融资。自此,可转债市场迎来快速扩容期,可转债发行数量及发行规模均大幅上行。
因为非上市公司也可发行可转债,所以可转债发行人分布相对丰富,其中主板公司、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比例较高。1992 年到 2023 年期间,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三板、其他、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公司发行的可转债规模占比分别为 85.41%、10.69%、3.50%、0.23%、0.09%、0.08%。
2. 可转债一级发行:发行主体多为高评级的大盘价值公司,银行股占比稍高
(一)发行期限: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期限最高为 6 年、且大多为 6 年,6 年以内发行期限占比较低。2015 年到 2023 年期间,发行期限为 6 年、5 年、2 年、3 年、4 年的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 97.41%、2.14%、0.23%、0.17%、0.05%。
(二)发行人评级:发行人评级:上市公司可转债主体评级以高评级为主,但也不乏低评级主体。
2015 年到 2023 年期间,主体评级为 AAA、AA+、AA、AA-、AA-以下的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 41.41%、18.38%、20.43%、12.38%、7.40%。
(三)发行人股权性质:发行人股权性质:与纯债市场不同,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人以民企为主、国企和央企为辅。2015 年到 2023 年期间,发行主体股权性质为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公众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的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 49.58%、26.46%、14.16%、7.80%、1.67%、0.32%,民企发行规模占比将近一半。
(四)发行人行业:上市公司可转债行业分布较为丰富,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银行、电力设备、交通运输、非银金融、电子,其中银行股占比稍高。基本大多数行业均有上市公司主体发行可转债,行业分布并不呈现明显的集中化特征。其中银行行业占比稍高、超 20%。
3. 可转债二级估值:转债较正股“易跟涨难跟跌“,两个溢价率指标是分析关键除了纯债和转股溢价率外,还有三个衍生指标需要关注。一是可转债的到期收益率;二是可转债的平价概念,平价即为转债的转股价值;三是隐含波动率。隐含波动率是期权定价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由于可转债价值=max(纯债价值,转股价值),一般股市牛市时转股价值大于纯债价值,因此转股价值及转股溢价率指标是核心;一般股市熊市时纯债价值大于转股价值。
(一)国内可转债市场整体股性更强:转债指数整体跟随股票指数同步变动,可转债价格波动幅度更小,债底保护下可转债相对股票“易跟涨难跟跌”。
(二)当股票市场表现较好时,可转债价格主要取决于正股价格,转股溢价率是核心指标:转股溢价率与股票指数、债券收益率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债底保护下转债“易跟涨难跟跌”+收益率长趋势下行等因素推动下转债市场转股溢价率中枢趋于上行。
(1)在正股价格大幅上行过程中,转股价值/平价上涨幅度更大,转股溢价率往往趋于下行,反之则趋于上行,债底保护下转债“易跟涨难跟跌”特征是导致可转债转股溢价率中枢趋于上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在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过程中,纯债价值下行带动可转债价格下行,转股溢价率往往趋于下行,反之则趋于上行,债券收益率长趋势下行对可转债转股溢价率长期上行形成一定支撑。
(三)当股票市场表现不佳时,可转债价格主要受债底保护,纯债溢价率是核心指标:由于纯债价值波动较小,纯债溢价率基本跟随可转债价格同步变动,但违约风险会明显压低纯债溢价率。
2018 年到 2022 年股票市场整体表现较好,带动可转债市场上涨,期间可转债价格主要取决于正股价格,转股溢价率是核心指标、纯债溢价率被动变动。2023 年以来股票市场持续不佳,同样拖累转债表现,期间可转债价格主要受债底保护,纯债溢价率是核心指标,但违约风险担忧下债底保护作用减弱,造成可转债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