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气候问题频发,加之双碳目标实现日期的临近,碳市场建设迫在眉睫。在7月结束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和CCER制度。
我国碳市场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之前,已构建了基本制度框架,在目标提出之后,迅速完善相关机制,进入加速发展期。在2020年之前,我国开设了9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作为碳市场的基本交易框架。随后,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将环境问题提高到国家治理层面。2017年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电力行业首批纳入进来。直到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中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随后我国碳市场进入加速发展期。2021年7月,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式启动,同年,国务院提出“1+N”的顶层设计方案,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纲领文件,随后各个行业陆续发布了N份制度文件支持发展。
全国统一碳市场是由碳配额交易市场(CEA)和碳减排额交易市场(CCER)组成。CEA市场是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其中一级市场是由生态环境部核算总碳配额,根据规定分给各个公司。二级市场是指在二级市场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各个公司根据自身对碳配额的需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
CCER市场指通过支持发展清洁项目来获得减排额,可用以抵扣自身碳排放额度。
碳市场交易特点:
1)交易量:临近履约期,市场放量交易,呈现“潮汐”特点,整体市场流动性不足,活跃度较低。截至2024年8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7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74亿元,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2)交易方式:以大宗协议为主。按单笔交易量分为挂牌协议(场内,单笔<10万吨)和挂牌协议(场外,单笔≥10万吨),目前虽然以大宗协议为主,占总成交量的83%。未来随着纳入行业和企业的增加,或逐渐转向挂牌协议为主。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