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经贸环境收紧时,出口占全球份额仍逆势而上,原因值得探寻。
进入 2022 年后,由中国贸促会编制的全球贸易摩擦指数常达到 100 以上,但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仍然逆势而上,2023 年相较 2022 年和 2017 年分别提高0.1 个百分点和 1.7 个百分点,达到 14.6%。当前,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在梳理外部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之外,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评估中国出口的未来,那就是中国可以打出的“手牌”:在上一轮贸易摩擦中可行、有用的应对之策。
中国出口的三种竞争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出口结构也有短板:比较优势集中在产业链后端,意味着容易被上游环节“卡脖子”,在面对贸易壁垒时,第一种竞争力体现为可弥补这一短板的向产业链上游突破,在 2017-2019年,在全球价值链衡量体系中的 18 个农业和工业部门中,中国有 5 个部门都实现了产业链的向上突破,其中制造业还实现了出口的“量价齐升”;第二种竞争力更加可控和行之有效,即“以价换量”,2017-2019 年,在 HS 的 2 位编码分类下,中国在占出口金额 78.6%的商品上实现了在全球的份额提升,而 61%的商品是通过“以价换量”实现的。第三种竞争力是开辟新市场和转口贸易,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中国对美直接出口金额占比虽然下降,但在全球供应链重要性依旧,表现为全球各国对美出口的增加值的中国占比上升;此外,中国以外贸的“新三样”和“老三样”作为拳头产品,同时加速布局海外子公司,通过在东道国“生根”的方式牢牢抓住市场。2017 年至 2022 年,全 A 中有海外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其海外收入占比相较没有海外子公司的上市公司的差异拉大。
“三种竞争力”目前仍有潜力。首先,中国有更多的部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2019-2021 年间,中国在一些中间品和资本品生产部门的产业链位置向上移动,例如非金属制品、机械、金属等。其次,由于海外的价格大幅上涨,反而给予我们“以价换量”的机会,从中国出口商品的海内外相对价格来看,仍有占据出口金额超过 4 成的商品具备降价空间;从上市公司海内外毛利率来看,电子、通信设备、电气设备、计算机设备等“新”强势出口品种降价空间也较为充足。最后,“出海”的队伍虽在“缩圈”,但“出海”对于行业内个股选择有意义,由于“逆全球化”加速,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有所放缓,上市公司口径下,2019-2022 年间“出海”的公司广度及平均拥有的海外子公司数量都相较 2017-2019 年时减少。但“出海”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是超越同行的机会,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轻工制造、计算机、农林牧渔、国防军工等行业中,部分能力更强的公司在深化出海战略,相较同行更容易获得海外份额。
出口不止看外部冲击和边际变化,重视“内生因素”:投资者对出口的担忧来源于“逆全球化”的现实和海外需求的边际走弱,而这两个因素实际上 2023年已显现,当年中国出口份仍取得了逆势增长,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能够通过三种竞争力翻越出口的壁垒;现在,仍具备竞争力的行业并不在少数,我们相信,只要运用好中国产能的潜力,出口份额仍有扩张的机会。其次,从宏观层面,“出口”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或大于“出海”,由于“出口”还具备突破壁垒的三种竞争力,而“出海”在海外投资限制增多、人民币汇率不十分强势的情况下,本身难以加速。从出口潜力来看,电气设备、轻工“突围”的能力较强;从出口稳定性来看,纺服好于家电。最后,“出海”的意义在于在同一个行业中寻找优胜者,我们找出了十个“出海有益”的行业。
风险提示:1)国内产业升级不及预期的风险;2)国内企业经营效率下降的先;3)海外环境变化超预期的风险。
目录
1 贸易壁垒下的逆流而上 .......... 3
1.1 2018 年后,全球经贸环境收紧 .......... 3
1.2 中国出口份额的“逆势增长” .......... 4
2 中国出口的三种竞争力 .......... 6
2.1 第一种竞争力:产业链的向上突破 .......... 6
2.2 第二种竞争力:以价换量 .......... 7
2.3 第三种竞争力:开辟新市场与转口贸易 .......... 9
3 “三种竞争力”的潜力 .......... 13
3.1 中间品和资本品向上游延伸,具备涨价潜力 .......... 13
3.2 降价空间:43.6%的商品仍可“以价换量” .......... 13
3.3 开辟新市场:“出海”的队伍在“缩圈”.......... 18
3.4 基于出口“三种竞争力”的行业比较 .......... 19
4 出口:防守进攻,不应悲观 .......... 21
5 风险提示 .......... 22
插图目录 .......... 23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