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元套息交易逆转引发的全球市场动荡提醒我们,波动与风险从未远去。
在经济周期尾声与降息周期初期,也是增长放缓与货币政策“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易发波动,近期美国衰退担忧再起也加大了市场对美联储应对过晚的担忧(《衰退的判断依据与历史经验》),再加上情绪与交易因素,更容易引发动荡(《套息交易与流动性冲击的新问题》)。2023 年初硅谷银行和 2022 年底英国养老金风波的“虚惊一场”还历历在目,2020 年疫情和2008 年金融危机更是重创了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但也有类似 2018 年底信用债和市场大跌、2019 年底准备金紧张的“小波折”。
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最重要的货币当局,美联储在应对每次危机中看似“千篇一律”的降息与投放流动性,细究起来却“大有文章”。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只有理解不同环节的不同问题,才能判断何种政策能真正起到效果,比如是单纯的增长问题(利润表)、还是流动性冲击(现金流向表)、又或是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又比如问题是出在银行体系内部,是非银机构,还是非金融企业与居民,盖因政策的有效性无非在于“及时”和“对症”两点。
本文中,我们通过分析风险的来源、梳理历次美联储应对危机的方式、不同政策工具箱,以及如何监测风险这四个方面,未雨绸缪来讨论美联储在应对未来可能波动中(如衰退风险,流动性冲击,又或信用问题)的对策与有效性。
摘要问题的来源:“三张表”,增长压力(利润表)、流动性冲击(现金流向表)、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增长下行、流动性冲击和债务危机是一个经济周期中可能遇到的不同“麻烦”,对应“三张表”。利润表描绘需求的强弱、现金流量表刻画获取资金的难易、资产负债表则展现偿付能力和杠杆水平,极端情形下分别对应衰退、流动性挤兑与债务危机。
虽然现实中不会如此泾渭分明,但应对上述三种问题的措施却大相径庭:1)利润表问题:不论是需求过强导致的高通胀、还是需求过弱导致的衰退,本质上都是融资成本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此消彼长,因此美联储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影响金融机构成本,再向实体部门传导,进而解决问题,如 1994年或 2019 年中规中矩的降息,与此次较为类似(《降息交易手册》);2)现金流量表问题:面对资金紧张(融资流动性问题)和资产抛售引发的挤兑(交易流动性问题),央行需要通过投放流动性的非常规操作(提供流动性或直接资产购买)分别发挥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和最终做市商(Market Maker of Last Resort)作用,防止流动性冲击演变成更大范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