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逆周期框架探讨财政,多立足政策应然性——增长偏弱,故财政应该发力。
传统框架忽略了财政余力,即财政是否尚有发力空间? 着眼应然性,不如用数据刻画财政现实,并评估当下财政余力。
客观现实是,今年上半年财政广义收入降至历史极低水平,预算内发债节奏偏慢已非财政压力主因,主因如下:
1、经济偏弱(税收偏低),2、地产仍在磨底(土地出让金孱弱),3、地方无效投资收缩(预算外融资收缩)。
疫情以来财政已默默扩张近四年,本就处于紧平衡。面对今年税收、土地出让金持续下降,财政进一步承压。再者三中全会强调地方财事再平衡,地方无效投融资被动收缩。
当下经济现实叠加央地政治框架,地方主导的传统财政扩张,较难再大规模启动。 市场对未来的财政政策存在一定分歧。
此前如火如荼的出口转弱之后,市场开始转向对稳内需政策的期待,尤其是财政。
然而另一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时也提出保持战略定力,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政府推动一轮央地关系重塑,主动引导地方财事再平衡,地方财政似乎没有再度大扩的基础。
未来财政到底是松还是紧,如果扩张,未来还有多大空间?我们用实际数据描绘今年上半年财政压力,剖析财政运行底层逻辑,并展望未来财政走向。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