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和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公募基金经过26年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最大专业机构投资者之一,管理规模超过30万亿元。过去我国公募基金发展离不开权益市场牛市,如2019-2021年“茅指数”“宁指数”推动一批投资经理因管理规模迅速扩张而拥有较大市场影响力。但随着市场风格快速轮动,专注特定板块或风格(包括成长/价值/大盘/中小盘)的基金经理难以适应,最终导致影响力逐步减弱。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规模仍然高歌猛进,期间表现出结构化特点(如红利、短债产品扩张),这对下一步公募基金机构扩张提供了经验,具体体现在:
工具化:公募基金行业中的被动指数化投资发展迅速,ETF和指数联接基金持续扩张,一方面来自投资理念进化,尤其是随着市场有效程度提升,超额收益挖掘愈发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投资者对成本敏感度增加,越来越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的被动型基金。同时,富有创新意识的基金公司加大相关指数产品的研发,补全指数产品谱系,如除了传统宽基指数基金,还有更多行业类、Smart Beta类等也被挖掘,这些产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透明度,适宜匹配各种投资策略。
平台化:公募基金持续加强涵盖主动权益、固定收益、被动投资、绝对收益、海外投资、ABS/REITs、商品与期货期权衍生品等在内的多资产多策略研究能力;具体体现在在打造底层资产清晰、风格稳定、业绩持续、布局全面的产品线基础上,积极发展FOF/MOM业务,持续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Beta工厂”,包括积极推动组织架构创新,加快推进投研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投研流程,构建并强化投资管理能力。
解决方案化:这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在传递正确投资观基础上,挖掘客户真实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意愿;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深刻把握老龄人口、中产阶级、Z时代等不同客群多元化的理财需求和差异化的理财习惯,依靠高效和智能销售体系,打造标准化、体系化的销售服务能力,最终落地定制化、系统化的需求解决方案,将投资与顾问相结合,实现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殊途同归。公募基金与“金主”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等互动竞合愈发精彩。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景气度下滑,政策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等。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