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本次利率走廊新机制的设置意味着央行加快了价格型目标框架的重塑,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进而有效引导实体经济。我们认为本次新设的利率走廊机制可能是阶段性的设置,短期目的是配合债券市场操作、维稳资金面,机制后续或仍有完善的空间,如市场利率的选择,资金投放及回笼方式,机构对象等。
我国利率体系完备,需区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官定利率、市场利率等概念经过多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我们提示区分几个核心概念:①政策利率是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利率水平,可理解为“批发端”资金价格,此前,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分别为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广义维度的 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利率也属于政策利率,根据央行 2024 年 6、7 月以来的预期引导及政策操作,政策利率将逐步简化为 7 天逆回购利率,其他利率尤其是 MLF 利率的重要性将逐步弱化;②官定利率是央行直接公布的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贷款官定利率已经取消,存款官定利率依然存在,是后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对象;③基准利率是银行向实体提供贷款或吸收存款进行利率定价时的参考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由官定利率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目前我国贷款基准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基准利率仍是存款官定利率;银行向实体的贷款、存款利率定价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减点形成,此为“零售端”资金价格。
④对于市场利率,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基本都已培育各自的指标性利率,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回购利率(DR)、国债收益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在相应金融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基准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化机制形成,且中央银行可调控。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一是利率管制的放开。2013 年 7 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 年 10 月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二是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基础利率(LPR)、国债收益率曲线等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构建。三是构建起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央行市场化的利率调控能力和传导效率。四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行为进行自律约束,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目前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但当前机制下,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及 1 年期 LPR 能够影响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相辅相成,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路径是逐步清晰的,从今年以来的央行相关表述看,存款利率定价对贷款基准利率也开始具有一定的反馈影响机制。预计后续将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引导作用,渐进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培育 DR007作为存款利率基准,DR007 的交易机构为存款类机构,质押品为利率债,最大程度消除了信用风险溢价,是观察国内资金市场流动性的良好窗口。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