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日本经济有两大意义,其一是判断日本经济、汇率未来趋势,其二是从日本角度观察我国未来可能的政策选择。我们在此篇报告从历史角度对日本经济发展经验、前景、启示进行分析。
1945-1990: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的产业格局转变。
1)1945-1960:轻工业恢复至战前,“倾斜生产方式”助力重工业起步。
2)1960-1970:重工业发展进入全盛期,驱动经济高增。
3)1970-1980:石油危机推动日本产业“集约化”转型。
4)1980-1990:“科技立国”战略将产业结构转向高新技术。
5)小结:日本战后45年经济高增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于连续的产业升级,从纺织业——重化工业——集约化汽车、机械——知识创新密集型电气机械,这指向日本在90年代之前远超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但这一趋势被资产负债表衰退所打破。
1990-2013:日本如何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在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中主要有三方面失误:
1)货币政策在80年代末期过快转向,地产监管政策急剧收紧使得资产泡沫被戳破。
2)政府在危机初期对于企业援助力度较低,反而继续通过“护送船队”模式着重于对冲、分散、转移、掩盖金融风险,日本在1998年开始才积极处理不良债权问题。
3)财政政策进退失据,采取增加消费税的方式为社保融资,反而导致日本消费中枢下移,打断了从收入分配公平到消费传导链条。同时,在老龄化日益严重后,日本财政难以提升研发投资,使得日本产业升级陷入停滞。
中日资产负债表衰退对比: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更多呈现在企业端持有的土地资产,而我国企业负向财富效应较小。从政策手段来看,日本地产调控是压制需求,但我国本轮地产调控是收缩供给。从政策结果来看,我国更多是供给超调,潜在需求仍然存在,不同于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后需求坍缩。
2013-2020:安倍“三支箭”政策的成色。
1)日央行超宽松政策促进贬值,但刺激信贷效果一般。
2)安倍“灵活”的财政政策将企业作为重心,为企业减税;
3)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流入、企业治理。从结果上看,日本企业基本面(利润、现金)改善显著,2016年后企业部门重新开始上杠杆。政策支持+日元贬值推动日本企业出海,但结构转变为非制造业为主。
2020-至今:日本走出通缩了吗?
日央行对日本走出通缩的宏观传导逻辑演绎:日央行前期持续的宽松政策(QQE+YCC)压低日本国债利率,拉大美日利差,进而使得日元主动贬值,并结合疫后海外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形成输入性通胀。再进一步叠加日本居民超额储蓄释放、劳动力市场紧张、岸田政府支持企业涨薪、企业盈利改善等因素,使得居民获得超出通胀幅度的涨薪。居民实际收入、消费由此改善,同时用工成本上升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改善生产率,企业盈利水平改善,最终在未来实现实际工资的持续增长(持续涨薪),并形成日本国内薪资和通胀的良性螺旋。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