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作为通、导、遥卫星产业中的重要方向,近几年依托整个卫星产业的技术积累,实现了技术和成本端的快速突破,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产业面上看,我国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建设,多因素助力产业发展。政策端,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政策持续力推;技术端,我国技术储备基本完备;资本端,民间资本助力卫星互联网发展,市场融资集中卫星制造领域;产业链端,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多重利好之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有望进入集中爆发时期,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受益。
迎合以上产业整体发展趋势,我们对卫星互联网产业相关细分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当下卫星互联网行业国内外市场现状是怎样的?互联网行业在我国市场发展中有哪些驱动因素?产业链情况及相关企业布局情况如何?以及立足于未来发展的视角,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呈现哪些趋势?市场前景如何?着眼于以上问题,我们为大家一 一分析梳理,希望对大家了解互联网行业有所启发。
目录
一、 行业概述 .......... 1
二、 国内外市场现状 .......... 7
三、 驱动因素 .......... 9
四、 市场前景 .......... 13
五、 产业链分析 .......... 18
六、 相关企业 .......... 23
七、 发展趋势 .......... 27
八、 参考研报 .......... 33
一、行业概述
1、卫星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卫星互联网,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狭义的卫星互联网,即以构建太空高速通信网络为目标,通过采用低轨通信卫星组网方式,实现全覆盖通信,消除现有地面互联网的覆盖盲点,满足偏远地区以及空中、海上通信盲区的联网需求,弥合数字鸿沟。
2024 年 7 月 12 日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广义的卫星互联网,是基于通信、导航、遥感等技术提供卫星网络解决方案,赋能各行业创新发展,其中卫星作为基础设施,可实现太空移动铁塔的功能,同时伴随技术创新可实现各种载荷和传感器的配备,形成太空分布式计算平台。
广义范畴下,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2000 年,当时的卫星通信发展定位是“全面替代通信系统”。主要代表有铱星(Ridium,美国铱星公司委托摩托罗拉设计,1998 年正式运行,共 66 颗卫星,1999 年公司申请破产,2001 年完成重组)、泰利迪斯(Teledesic,美国微软公司和麦考公司建设,原计划发射 840 颗卫星,但仅在 1998 年发射 1 颗测试卫星,2003 年终止项目),但由于市场定位不明,建设成本太高,研发周期过长,大多数卫星项目以失败告终。
第二阶段是 2000 年至 2014 年,发展定位由第一阶段的“全面替代通信系统”转变为“地面通信系统的备份和填隙”。主要代表有新铱星、全球星等,由于投入成本更低、市场定位更契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卫星部署规模较为有限。
第三阶段是 2014 年至今,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为“与地面通信形成互补融合的无缝隙通信网络”。主要代表有 Starlink,计划由 4425 颗分布在 1100km 高度轨道的 LEO 星座和 7518 颗分布在 340km 左右的VLEO 星座构成,计划 2024 年前完成部署;该公司还准备再增加 30000 颗,使卫星总量达到约 42000 颗;OneWeb 已完成一期 648 颗近地轨道的卫星部署(包括 588 颗值班卫星和 60 颗备份卫星)。该阶段定位更加精准、技术不断进步、成本大幅下降,发展前景可期。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