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发展具有显著的基本规律,即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是协调统一的。
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民生政策的阶段性策略选择,中国民生政策沿着“基本温饱-小康水平-全面小康水平”这一战略主线而不断完善、改革。
报告中以此为线索,将改革开放后民生改革依次划分为多元配臵阶段(1978-2002 年)、协调保障阶段(2003-2011 年)和精准覆盖阶段(2012
年至今)。
在多元配臵阶段,民生改革从恢复型逐步提升为发展型。1978-1992 年,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重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民生政策以恢复型特征为主,重在保障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1993-2002 年,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提升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民生政策开始探索法治化路径,教育和收入分配机制也更为完善,并着力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在协调保障阶段,民生政策转向“以人为本”和谐型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在扩大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科技教育文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收入、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逐步构建全面的、多元化的民生政策体系。
在精准性与覆盖性相结合的成熟阶段,民生改革在重点领域、弱势领域、底线领域着重发力。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启动从脱贫攻坚战到全面乡村振兴,强化学前教育、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多项重点民生政策,突出公平化、均衡化发展目标。
民生政策将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着力覆盖全部、突出重点、兜住底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稳步推进,中国以全覆盖、多层次、全参与为导向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民生政策有望持续精准发力。一是突出重点、补足短板。政策将坚持就业优先,力促居民增收、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保障“老有所养”。二是兜住底线,注重公平与均衡。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议关注包括医养结合、养老金融、养老地产等银发经济板块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资本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目 录
1. 多元配臵阶段(1978-2002 年):改革开放下民生政策逐渐恢复并发展 .......... 5
1.1 1978-1992 年:恢复型民生政策 .......... 5
1.2 1993-2002 年:发展型民生阶段 .......... 6
2. 协调保障阶段(2003-2011 年):“以人为本”和谐型民生政策 .......... 8
3. 精准覆盖阶段 ( 2012 年至今) : 幸福型民生政策阶段 .......... 9
4. 民生改革政策展望 .......... 11
4.1 民生改革基本规律 .......... 11
4.2 政策展望 .......... 11
4.3 相关投资机会分析 .......... 13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