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个与人类智能相对应的概念。自 1950年代这个概念出现以来,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早期的符号主义到建立专家系统,是一种从上到下的设计,事先赋予机器以尽可能多的知识;过去二十余年,AI 发展的主流范式逐步转换到了从下到上的模式,赋予机器以学习的能力,将智能视为一种通过学习而对环境展现适应性的机能。以2022 年发布的 ChatGPT 大语言模型为标志,AI 神经网络的类人学习能力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引发全球范围的 AI 热潮。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1],这不仅是顺应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而且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势紧密相连,旨在推动 AI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这一行动体现了政府对 AI 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是推动中国从“互联网时代”迭代升级至“人工智能时代”的政策设计和布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AI 的新突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反过来,技术进步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AI未来的发展也取决于经济社会环境包括公共政策的演变。中金研究院和中金公司研究部联合撰写了这篇研究报告,力图从经济视角探讨本轮 AI 进步的生产力特点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冲击,围绕宏观含义、产业影响、治理挑战等问题提供一个系统分析。
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规模定律(Scaling Law)[2]是本轮 AI 进步的突出特征,意味在静态上大国有优势,动态上先发者有优势。美国在大模型研发方面拥有先发优势,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加速追赶,尤其可能在应用层孕育出引领性的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按照我们的估算,AI 有望使得中国 2035年的 GDP 相较于基准情形提升 9.8%,相当于未来 10 年的年化增长率额外增加0.8 个百分点。科技革命不仅促进生产力,也重塑生产关系,AI 作为“类人”技术,在数字治理、市场竞争、社会伦理、国际关系等方面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历史经验显示,科技进步在提升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大收入差距,促进社会保障既有物质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可在 AI 治理方面未雨绸缪,尤其需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兼顾效率和公平,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当前总需求不足的背景之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提振经济增长,也有助于中国在AI 领域加速追赶。
一、通用目的技术与通用人工智能作为经济分析,我们对 AI 的研究从何入手?直观来讲,一项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影响经济社会的范围有关。一个基本共识是 AI 符合经济学的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可以在多个领域和多种环境中发挥作用。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往往是由少数几项关键的通用目的技术所推动的[3]。AI 有潜力与电力、计算机、互联网等相比拟,成为对人类发展进程有重要推动力的通用目的技术。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