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O 确定性的降低、境内与香港二级市场的低迷表现使得 IPO 退出回报率逐步走低,并购退出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上市已不再是一级市场公司的最优选择,越来越多的健康产业公司和股东开始积极探索以并购退出替代 IPO 退出的可能性,短期并购市场供给端出现井喷。
但考虑到估值仍在向下调整、并购交易不确定性因素诸多、交易撮合难度大且周期长等因素,并购交易的成交额和成交量的爆发尚需要时间去孕育。
2、 财务投资人迫切的退出需求是推动近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供给端出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财务投资人的率先求变为中国并购市场带来了诸多交易的机会,也让中国并购市场的流动性开始有了提升迹象。但是类似于欧美的,成熟的并购市场的形成并不能只靠资本的力量进行推动,成熟的产业并购逻辑、配套的各类鼓励政策和完善的产业整合规则才是并购市场真正的内核。
3、 并购市场的需求端出现巨大变化,具备资金实力和丰富交易经验的美元投资者逐步撤退,产业资本将在未来的整合中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短期内,曾经出手频繁的美元基金买方活跃度大幅度降低。各类产业“大腿”级的玩家开始成为主力买方,他们能解决的问题不只是研发、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对创新企业的赋能与协同,还包括财务投资人的退出问题。
同时,参考欧美成熟市场,每次并购热潮都会伴随着新的行业格局与龙头公司的出现。
4、 估值问题是影响并购交易达成最为核心的因素,市场议价权正一步一步向买方转移,估值在逐步下调的进程中,买方的出手愈发谨慎。尤其是行业低估期的核心并购主力、最大的买方池——上市公司,受到自身二级市场股价疲软的影响,出手非常谨慎。买方追求极低的估值水平和极高的资产质量,评估时标的公司利润水平、技术水平、双方协同效应与团队默契度缺一不可。
5、 在市场低谷期,上市公司不仅是并购交易的买方主力,也会是并购交易的重要标的。二级市场的低迷使得境内上市公司及境外中概股处于股价的阶段性底部,投资价值显现;再融资难度增加使得上市公司逐步失去融资能力;过往 IPO 热潮期挂牌的上市公司大股东锁定期陆续期满,投资人的退出需求使得上市公司整体控股权转让逐渐有了实操性。但考虑到上市公司的体量更大、业务更加成熟、合规性更高、股东利益诉求更加明确和统一、估值体系更加成熟等因素,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交易机会或许会更被大型并购买方青睐。
6、 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两极分化明显,跨国公司的资产出售或者跨国公司的中国并购未来都会持续发生。在中国有重要战略布局规划的跨国公司寻求更多与国内优质企业合作的机会,并逐步适应中国市场的交易规则和习惯,坚定进行中国资产的购买,并持续落地中国研发与产能。然而,另一部分跨国公司在评估和规划地缘政治风险后,对旗下中国业务的退出也更加明确,尤其是受政策严格约束的业务。
7、 中国的并购市场将会逐步成熟、交易量和交易金额也会伴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逐步增长,但并购对于资产的消化能力毕竟有限,优质资产将有更多元的交易方式。曾经资本非理性涌

因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更多重要内容、核心观点,请下载报告。